义不容辞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义:道义;容:允许。辞:推辞。道义上不允许推辞。
出处明 冯梦龙《醒世恒言》卷十七:“承姑丈高谊,小婿义不容辞。”
例子我们应该义不容辞地担当起这个任务。
基础信息
拼音yì bù róng cí
注音一ˋ ㄅㄨˋ ㄖㄨㄥˊ ㄘˊ
繁体義不容辭
正音“不”,不能读作“bú”。
感情义不容辞是褒义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辨形“辞”,不能写作“词”。
辨析义不容辞和“责无旁贷”;都形容“应该做的事”。但义不容辞偏重于道义上不允许;“责无旁贷”侧重于责任内不允许。
谜语住口;请留步
近义词理所当然、义无反顾、匹夫有责
反义词推三阻四
英语The sense of duty admits of no excuse.
俄语не впрáве отказáться(неукоснительный)
日语道義上(どうぎじょう)拒否(きょひ)できない
德语etwas auf keinen Fall ablehnen dürfen
法语se voir dans l'obligation d'accepter une responsabilité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亭亭玉立(意思解释)
- 用心竭力(意思解释)
- 假公济私(意思解释)
- 销声匿迹(意思解释)
- 扬幡擂鼓(意思解释)
- 有去无回(意思解释)
- 龙腾虎跃(意思解释)
- 今来古往(意思解释)
- 遁入空门(意思解释)
- 多情善感(意思解释)
- 色中饿鬼(意思解释)
- 前脚后脚(意思解释)
- 常年累月(意思解释)
- 通今达古(意思解释)
- 香火姻缘(意思解释)
- 地大物博(意思解释)
- 欺人自欺(意思解释)
- 狼吞虎咽(意思解释)
- 绵里藏针(意思解释)
- 雷大雨小(意思解释)
- 今古奇观(意思解释)
- 风风雨雨(意思解释)
- 落落寡合(意思解释)
- 可有可无(意思解释)
- 无声无息(意思解释)
- 千里命驾(意思解释)
- 一棍子打死(意思解释)
- 强人所难(意思解释)
※ 义不容辞的意思解释、义不容辞是什么意思由优词典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全科人儿 | 指父母、配偶、子女都健在的人。 |
晕头转向 | 晕:头脑发昏;转向:辨不清方向。形容头脑昏乱辨不清方向。 |
赶尽杀绝 | 驱除干净;彻底消灭。比喻残忍狠毒;不留余地。 |
拉大旗作虎皮 | 比喻打着革命的旗号来吓唬人、蒙骗人。 |
源源不断 | 源源:水流不断的样子。形容连续不断。 |
野没遗贤 | 见“野无遗贤”。 |
隳肝沥胆 | 隳:毁坏;沥:液体往下滴。比喻待人忠心耿耿,赤诚无比。 |
绊脚石 | 绊脚的石头,比喻阻碍前进的东西。 |
发号施令 | 发、施:发布;下达;号:号令、命令。发布命令;下达指示;进行指挥。 |
孝子贤孙 | 孝敬父母的有德行的子孙。泛指有孝行的子孙。 |
款学寡闻 | 形容学问浅、见识少。 |
钿合金钗 | 钿盒和金钗,相传为唐玄宗与杨贵妃定情之信物。泛指情人之间的信物。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 谚语。比喻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多么难的事也能做成功。 |
道山学海 | 道、学:学问。学识比天高比海深。形容学识渊博。 |
画地为牢,议不入 | 议:议论。在地上画个圆圈当作牢狱,人们议论着不敢进入。形容狱吏的凶残暴虐。 |
奇货可居 | 奇货:珍奇的货物;居:囤积。囤积珍奇的货物;以备高价售出。比喻凭借技艺或某种事物以获取功名财利及其它好处。 |
平心而论 | 论:说。指采取冷静客观的态度作公允的评论;不掺杂任何感情因素。 |
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 比喻做事情敷衍消极,混一天算一天,没有积极主动的精神。 |
心烦意乱 | 心情烦躁;思绪纷乱。形容内心烦闷焦躁。烦:烦躁;意:心绪;心思。 |
平生不作亏心事,夜半敲门不吃惊 | 平生:有生以来;亏心:违背良心。从来没有干过违背良心的事,即使夜半人敲门也不吃惊。形容为人处事光明正大,心地坦然。 |
学而优则仕 | 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
春寒料峭 | 料峭:形容初春的微寒。形容早春微带寒意;刺入肌骨。也作“料峭轻寒”、“料峭春寒”。 |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 比喻说话夸大之极。同“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
显亲扬名 | 显:使显赫;扬:传扬。使父母宗族显耀;张扬自己的声誉。指中举、立功、做官的荣耀。 |
困兽犹斗 | 困兽:被围困的野兽;犹:还、仍;斗:搏斗。被围困的野兽还要搏斗。比喻陷于绝境的失败者还要顽抗。 |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止:语助词;景行:大路,比喻行为正大光明。仰望着高山,效法着大德。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 |
面如土色 | 土色:灰黄色。脸色像泥土的颜色一样。形容非常恐惧的样子。 |
张徨失措 | 见“张皇失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