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


拼音kē jǔ
注音ㄎㄜ ㄐㄨˇ

繁体科舉
词性动词

科举

词语解释

科举[ kē jǔ ]

⒈  指中国从隋唐到清代的分科考选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考试制度。

imperial examination;

引证解释

⒈  封建时代对官吏的政绩优劣考核上报。

晋 杜预 《上黜陟课法略》:“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其六岁处优举者,超用之,六岁处劣举者,奏免之。”

⒉  隋 唐 以来封建王朝分科目考试选拔文武官吏后备人员的制度。亦指这种考试。

《宋史·选举志二》:“自 神宗 朝 程顥、程颐 以道学倡于 洛,四方师之,中兴盛于东南,科举之文稍用 颐 説。”
《古今小说·木绵庵郑虎臣报冤》:“似道 密访其人不得,知是秀才辈所为,乘 理宗皇帝 晏驾,奏停是年科举。”
《儒林外史》第六回:“又过了三四日, 严大老官 也从省里科举了回来。”
叶圣陶 《倪焕之》二:“那时还行着科举,出身寒素,不多时便飞黄腾达的,城里就有好几个。”

国语辞典

科举[ kē jǔ ]

⒈  隋唐到清代用以考选官吏的制度。隋废九品中正制,改置进士等科;唐科目增至五十余,故称为「科举」。后宋用帖括,明清用八股试士,亦沿用科举之称。至清光绪三十一年(西元1905)​始明令废止。

分字解释


※ "科举"的意思解释、科举是什么意思由牛站网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明清科举录取通知书不论中央、地方都叫“报帖”,也称“捷报”,俗称“喜报”。

2.尽管科举制已进行了旷古未有的改革,从考试的内容到形式都试图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但仍然无法逃避灭亡的命运。

3.唐人在入仕前、为官中、致仕后皆与自己的别墅息息相关,是他们读书科举、自娱游乐、修道习禅和疗养归宿的地方。

4.学而优则仕”,在科举时代,是指知识分子在科考中成绩卓异,才能求得一宫半职。

5.可以说,豪放并自视甚高是王韬的鲜明个性,这使他既不愿皓首穷经以应科举z aojv.com,又不愿默默无闻了此一生。

6.学校教育丧失了独立性,从教学内容到学生的考课,都以科举入仕为宗旨。

7.他在小说中无情地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的弊病。

8.在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情。

9.唐代的科举也不像明、清那样一层层地考上来,录取也不完全看几篇诗文,而是要有公卿名人在社会上为之吹嘘并推荐才能应试登第。

10.科举制度在明清时代趋于成熟,分为乡试、会试和殿试三级,三场考试都拿第一,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元及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