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闻不如一见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闻:听。听到一百次;也不如亲眼见到一次。指多听不如亲眼看到更可靠或印象更深刻。
出处东汉 班固《汉书 赵充国传》:“百闻不如一见,兵难逾度,臣愿驰至金城,图上方略。”
例子从前画师所绘的狮子形,统是全身有毛,我观现在这狮子并不是这么样子,所以百闻不如一见。(《慈禧太后演义》第三十六回)
基础信息
拼音bǎi wén bù rú yī jiàn
注音ㄅㄞˇ ㄨㄣˊ ㄅㄨˋ ㄖㄨˊ 一 ㄐ一ㄢˋ
繁体百聞不如一見
正音“见”,不能读作“xiàn”。
感情百闻不如一见是中性词。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了解事物不如亲自观察为确实。
辨形“百”,不能写作“白”。
谜语最佳的调查方式
近义词耳闻不如目见、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反义词道听途说
英语Seeing is believing.
俄语лучше один раз увидеть,чем сто раз услышать(глаз уха вернéе)
日语百聞はー見に如かず
德语einmal sehen ist besser als hundertmal hǒren
法语il vaut mieux voir une seule fois que d'entendre parler cent fois
字义分解
更多成语的意思解释
- 衣锦褧衣(意思解释)
- 芒刺在背(意思解释)
- 没颠没倒(意思解释)
- 讴功颂德(意思解释)
- 青山绿水(意思解释)
- 清清楚楚(意思解释)
- 箪瓢屡空(意思解释)
- 长夜之饮(意思解释)
- 进本退末(意思解释)
- 珠宫贝阙(意思解释)
- 春山如笑(意思解释)
- 反老还童(意思解释)
- 不卑不亢(意思解释)
- 安眉带眼(意思解释)
- 离弦走板(意思解释)
- 表里如一(意思解释)
- 徇私舞弊(意思解释)
- 罄竹难书(意思解释)
- 半夜三更(意思解释)
- 刻不容缓(意思解释)
- 叫苦连天(意思解释)
- 牛骥同槽(意思解释)
- 孜孜不倦(意思解释)
- 密锣紧鼓(意思解释)
- 过门不入(意思解释)
- 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意思解释)
- 进进出出(意思解释)
- 山阴道上,应接不暇(意思解释)
※ 百闻不如一见的意思解释、百闻不如一见是什么意思由优词典提供。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高 | 让:推辞,拒绝。泰山不排除细小的土石,所以能那么高。比喻人度量大,能包容不同的事物。 |
一无所有 | 什么都没有(一:一概;完全)。 |
一轨同风 | 车轨相同,风俗一致。比喻国家统一。 |
故家乔木 | ①谓世家的人才、器物必定出众。②喻指乡贤。 |
光前耀后 | 光前:光兴前业。光耀祖先,造福后代。 |
着手回春 | 指诗歌格调自然清新。也比喻医术高明。 |
想望丰采 | 见“想望风采”。 |
雪兆丰年 | 谓冬天大雪是来年丰收的预兆。 |
疙里疙瘩 | 文字不通畅,物体不平滑很粗糙。 |
今来古往 | 犹古往今来。 |
不得而知 | 得:能够。无从知道。 |
倒冠落佩 | 冠:帽子;佩:佩玉。这里指官服。脱下帽子,摘去佩玉。形容辞官还乡。 |
一哄而起 | 喧闹;起哄。经过一阵喧闹便马上行动起来。形容无组织无计划地行动。 |
光前启后 | 犹“光前裕后”。 |
十恶不赦 | 十恶:旧刑律中规定的十种重罪。指罪恶极大;不可饶恕。 |
生公说法 | 生公:晋末高僧竺道生,世称生公。竺道生解说佛法,能使顽石点头。比喻精通者亲自来讲解,必能透彻说理而使人感化。 |
将伯之呼 | 指求人帮助。 |
雷霆万钧 | 雷霆:暴雷;霹雳;钧: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钧合15公斤。形容威力极大;不可阻挡。 |
目无全牛 | 比喻技艺熟练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 |
唇枪舌剑 | 嘴唇像枪;舌头像剑。形容能言善辩;言词犀利;针锋相对。也作“舌剑唇枪。” |
斗南一人 | 斗南:北斗星以南。指天下,海内。指天下绝无仅有的人才。形容品德或才识独一无二。 |
天网恢恢 | 比喻作恶的人一定难逃惩罚。 |
超然绝俗 | 高超得完全不同凡俗。谓远过于寻常之辈。汉·班固《为第五伦荐谢夷吾疏》:“方之古贤,实有伦序,采之于今,超然绝俗,诚社稷之蓍龟,大汉之栋甍。”宋·陆游《与姜特立书》:“《茧庵记》及《初营》、《落成》二诗,大老手笔,超然绝俗。” |
认贼作父 | 把坏人当作父亲;常指卖身投靠坏人或敌人。 |
意料之外 | 没有想到的。 |
惴惴不安 |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
冒失鬼 | 言语、举动鲁莽、轻率的人。 |
哀兵必胜 | 哀兵:由受迫而悲愤地奋起反抗的军队。一说“哀;悯也”。怜惜和慈爱士卒。①指因受欺侮而怀着激愤情绪为正义而战的军队一定能打胜仗。反引申为由横遭侵凌残害而悲愤满腔的国家和民族;能奋起抗战;必获胜利。②慈爱士卒而得人心者胜。 |